印度文明(08)——后期吠陀时代:早期国家的转型
哈拉帕文明衰亡后的南亚次大陆,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氏族部落混战与融合中,逐渐迎来文明形态的质变 —— 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600 年,吠陀文献进入《沙摩吠陀》《耶柔吠陀》《阿闼婆吠陀》的编纂高峰期,学界将这一阶段命名为 “后期吠陀时代”。与《梨俱吠陀》的
哈拉帕文明衰亡后的南亚次大陆,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氏族部落混战与融合中,逐渐迎来文明形态的质变 —— 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600 年,吠陀文献进入《沙摩吠陀》《耶柔吠陀》《阿闼婆吠陀》的编纂高峰期,学界将这一阶段命名为 “后期吠陀时代”。与《梨俱吠陀》的
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,“丝绸之路”是一个光辉的符号,其正式开辟通常归功于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。然而,历史的长河往往深藏着多条并行的水道。在官方使节旌旗招展于北方沙漠与绿洲之前,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与幽深河谷之间,一条更为古老、主要由民间商贸力量踏出的通道——“蜀身毒道
1948年出生的马凯硕是新加坡外交官和学者,印度裔,曾长期担任新加坡驻联合国代表(1971至2004年),卸任后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。
在国际舞台上,印度人常常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自信。这种自信在诸多场景中都有体现,无论是在国际会议上印度代表慷慨激昂的发言,还是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里印度民众所表现出的底气,都让人不禁好奇,印度人为何总是那么自信呢?
在孟加拉国广袤的冲积平原上,两条奔腾的大河完成了一场震撼的相遇——恒河自西北而来,带着印度文明千年的香火气息;布拉马普特拉河从东北而至,携着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与南亚季风的丰沛降雨。当它们的水波相拥、河道相融,汇流处泛起的不仅是浑浊的漩涡,更是一场延续百年的无声
确实,自古以来,东南亚地区与接壤的中国有着紧密的关联,自秦汉时期开始,中国商船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,通达东南亚多个地区进行贸易往来,如陶瓷、丝绸等商品深受欢迎,并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朝贡体系,文化交流也一直没有间断。
晚清以降,由于国势衰微,西方入侵日益加剧,加之西学传入,中外交通研究开始兴起。20世纪初,向达先生所著《中西交通史》《中外交通小史》《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》等几部著作对于中西交通史学科体系的创立具有奠基性的意义。
汉代时的中国曾与罗马帝国间接往来,唐代的长安城汇聚多种宗教,堪称一座世界性的宗教博物馆;宋明理学深处,蕴藏着佛儒思想融合的智慧;元朝时的北京,已有数万人信仰天主教——这些史实,似乎印证着中华文明与世界之间的深远对话。